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No.001:FUJI GW690 III:奇蹟の「全新未使用」絕版機

能在2015年入手全新FUJI GW690 III,其實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重返銀鹽陣營是來自於與好友偶遇後興起的念頭,或者說,一種衝動。至於應該怎樣擬定回歸策略,規劃執行方針,則完全是一片茫然。

35mm片幅擁有分支最龐大繁複的各式系統。品牌、機型、接環不一而足,想要體驗經典復古?有。想要貼近當代自動科技?也有。然而,35mm(135片幅)的特點,幾乎完全能被最新的數位攝影系統取代。如果你同時擁有數位系統,「可運用資源」(翻譯:$$)有限的前提下,回鍋傳統35mm並不是最佳策略。

既是漫步重返銀鹽,那麼心情上也要保持輕鬆,不要再陷入過去的迷思,帶來無謂的壓力。

只是又一次在機緣巧合下買到FUJI GW690 III,似乎和事前計畫背道而馳。因為這台相機的份量,看起來一點也不「輕鬆」!

包裝外箱是全新品,背帶、皮套也完全沒拆。
2003年停產的GW690III

長年以來,日本富士公司持續推出各種中片幅機型,GW690是其中之一,6X9尺寸的片幅相當巨大。多年來一共推出三代版本,可說是長青機種,但全部都已經停產多年了。

我嘗試著在台灣和日本的網拍賣場上搜尋,符合條件跳出來的拍賣,絕大多數都是職業攝影師狠操多年,從商業攝影棚退休下來的工作機,外觀老舊斑駁、碰撞變形落漆。

機底快門使用計數器,拍照時顯示「001」到「002」之間
儘管賣家拍胸脯保證功能正常,但是考慮到機件(尤其是鏡間快門)保養有大限關卡,老機總是讓人遲疑不決。

世事總有意外。某日閒逛到一向追逐最新3C、數位攝影器材的大型社群網站,發現有個二手市集賣場,標題寫著:「未使用 Fuji GW690III」?據聞(可能不見得正確),Fuji GW690III早已在2003年停產,2015年在二手市場竟然還會有未使用的全新品?這一定是哪裡弄錯了.....。

考慮到價格可能逆勢飆漲難以負擔,我試著寫信詢問賣家。得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當即決定買下。賣家也住在大台北地區,安排面交後,順利入手了。

畢竟不是最新3C科技,開箱過程就免了,只順手拍了包裝盒作為記錄。光是看到完整的包裝盒、毫無使用痕跡的相機、從未被翻閱過的使用說明書、未拆封的背帶以及皮套,就覺得很奇妙。甚至還附有一張回郵明信片,用家可以填寫意見後寄回日本富士原廠(不知道原廠是否還有維修保養服務),真的很夢幻。賣家說他是從日本店家買到後攜回台灣,或許幾年前在日本還能買到庫存全新品吧?!

首先要準備一批67mm口徑的黑白攝影用濾鏡,這裡裝的是黃綠色濾鏡。

將機身翻過來察看,底部的快門計數器顯示還沒指到「002」,這表示快門動作不到20次,扣除出廠測試,它很有可能真的在日本某間商店倉庫中默默躺了好幾年,才被買走帶到台灣,最後到我的手中。外觀絕佳,毫無任何摩擦或刮痕,機身橡膠上完全沒有沾上灰塵,完全是一副全新品的狀態。

富士在GW690III機身上大量使用了防滑手的橡膠,許多用家並不喜歡這樣的設計,認為外覆橡膠就表示內容偷工減料。事實上,GW690III還是全金屬的骨架。比起上一代全金屬機身還重了約30公克。除非遭逢大難(高處掉落、重擊、落水......),它幾乎可說是金剛不壞之身。唯一比較讓人煩惱的是橡膠覆皮容易沾塵,用久了有橡膠白化的毛病。不過你可以到汽車美容專櫃找一種橡膠潤澤劑,可以輕鬆處理白化問題。

機身只有最簡單的配置,需要擔心的地方不多。
Texas Leica:鄉民徠卡,真的很大!

收集情報的過程中,發現海外用家給了GW690一個有趣的諢名:「德州徠卡」(Texas Leica),或是更直率地叫它「大徠卡」(Big Leica)。的確,你可以說:GW690III就像是一台可以拍攝6x9片幅的Leica M系統連動測距相機,只是尺寸大了三號。

6x9片幅(寬82.6mm x 高 56mm)的底片面積大約是135片幅的5.3倍。換言之,在放大到同樣尺寸的相紙上時,6x9片幅不需承受過高的放大倍率,損失率低,就能維持高品質的畫面,所以,其他變數都在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片幅越大畫質越高。

使用一般長度的120底片,只能拍8張。如果你還能在2015年買到220底片,那麼恭喜你一卷可拍16張。裝底片之前要先調整好,一旦裝好底片就不能再更改。

放進F-3X相機袋中,空間還算充裕。機頂閃燈熱靴上裝了
Voitlander的VC II測光表。

據說,當年在日本商攝界為了方便,經常會使用二分之一卷的120來拍片,不過這種底片現在早就不再供應了。所以一卷120就是只能拍8張,這絕對會讓你的拍片速度減慢下來。按下快門前猶豫再三,多思考光線的變化,也是一種很棒的學習。

「同樣的東西,德州的都比較大」,這個說法印證在GW690III上,倒是十分貼切,習慣135片幅的玩家,第一眼看到GW690III可能會大吃一驚。考慮到它是6x9片幅,採用了連動測距的對焦設計,體積真的很龐大,但是還不至於難以攜帶,放在Domke F-3X這款中型相機包的主隔間剛剛好,旁邊仍然能放濾鏡和測光表。

當然,想要帶兩台GW690III(或是廣角版的GSW690III)機身出門就有點傷腦筋,你必須考慮攜帶三腳架的可能性。最好別想太多,一機一鏡出門最輕鬆。

觀景窗

觀景窗夠大,也十分明亮。
Leica M系統的精髓是「連動測距」。徠卡型號中的M,是「觀景器」(Meßsucher)之意。135片幅相機對連動測距的精度要求比較高,M6搭載0.72放大倍率觀景窗的有效基線,是69.25mm x 0.72 = 49.86mm;而GW690III的基線長度為59mm,搭配0.75X放大倍率的觀景窗,有效基線長度為44.3mm。雖然有效基線越長,對焦越精確,但對6x9片幅來說,44.3mm應該是夠用了。

GW690III採用的是實像式測距器,疊影對焦區是圓形,而非一般慣見的矩型,觀景窗十分明亮,在光線不夠亮的地方(如氣氛餐廳)還是能夠順利對焦,但是觀景窗本身並沒有很巨大。因為是全機械式相機也不能更換鏡頭,觀景窗中只有一個取景框線,非常簡潔。另外,或許是考慮到近距對焦誤差,最近對焦距離限制在1公尺。

EBC

赫赫有名的EBC鍍膜。呈現玫瑰金的反射,玻璃澄淨,毫無任何瑕疵。



GW690發表於1978年11月,迄今(2015年)已有37年。型號歷經三代,搭載的鏡頭完全沒有改變,一樣都是EBC Fujinon 90mm f/3.5(換算成135片幅,大約是40mm)。鏡頭設計圖沒有公開情報,很可能是古典、老式的對稱式設計。

有多老?有好事者找來一系列中片幅相機進行鏡頭解析度測試,EBC Fujinon 90mm f/3.5的解析度並不怎麼理想,分數甚至排在中段班之後,只比柯達二戰前的相機要好一些!?

儘管如此,用家還是普遍讚譽,大多給予「非常銳利」的評價。這正是大片幅帶來的好處之一。

EBC是「電子束多層鍍膜」Electron Beam Coating的簡稱,號稱「世界三大鍍膜」之一,與Zeiss的T*、PENTAX的SMC齊名。聲譽卓著,自是不容小覷。

不過連動測距相機操作時無法直接觀察到拍攝結果,逆光太過強烈的拍攝場景還是要留意。

除了早期少數型號外,鏡頭都是固定式的,不可交換,所以想要廣角畫面,就只能另外選擇GSW690III EBC Fujinon 65mm f/5.6(相當於135片幅的28mm)了。

機械式鏡間快門

根據說明書上所言,GW690III使用的是精工(セイコー)公司的#0號快門,最高速度1/500,這是鏡間快門的天限(少數機種有例外)。和同門新師弟GF670相比,快門動作聲音頗為響亮,你甚至可以聽到機件彈簧的嗡嗡聲,好處是使用低速快門時,不必擔心反光鏡上翻的震動問題。

除了精確度不及電子控制快門外,若要說機械式快門的優點,那就是:「不用電」。GW690III沒有測光表,排除一切電子裝置,一切純手動,你在使用它時會有一種很親切的復古感。

原廠建議機械式快門每5000次應該進行保養,每10000次就要大修(Overhaul)。機身底部有個計數器視窗,顯示出來的數字x10,就是快門使用次數。如果你買不到全新品,購買中古機之前,務必要留意快門數,或者向賣家詢問有無保養單據證明。

這麼大的機身,擁有兩個快門按鈕也是很合理的。富士在鏡頭旁邊設計了一個快門鈕,平常可以鎖定,需要時就可派上用場。不過有用家表示這兩組快門釋放機構似乎不同,操作感覺也不一樣,機身上這組快門的噪音比較大。我自己的感覺是,兩組快門的釋放聲音的確不太一樣,但是並沒有很明顯的差異。

攝影主題:Snapshot or not snapshot ?

中片幅6x9的片幅經常被應用在商業攝影或者是風景攝影,因為這兩個主題都追求高品質成像。這是否意味著GW690III不適合街頭速寫?

好像也不見得。因為我拿著它時,仍然沒有改變習慣,還是用速寫的眼睛和心去「看」,本質還是街頭速寫,只是底片大了五倍而已。

過去曾有數年使用Leica M6的經驗,現在拿起GW690III,感覺十分熟悉。遇到光線十分複雜的場景,不免要藉助外部測光表,為此我又特別去買了一支Voigtlander VC Meter II,裝在閃燈熱靴座。

某些場景光線不佳,卻需要縮光圈求取景深,無法手持就必須使用三腳架。GW690III整機重量1.46公斤,其實中型腳架就可以勝任;如果需要長時間曝光的話,就必須考慮重量級的腳架了。追求穩定的鋁合金腳架加上三向雲台重達3公斤,帶著腳架出門真是苦差事。

很多玩家都把GW690III當成專拍山岳、風景攝影的主力,拍大景它絕對遊刃有餘。不過我的積習難改,拍了一兩捲風景就感到厭煩,不知不覺又用GW690III來街拍了.....。


試拍分享

台北植物園,2015年9月。Fujifilm PVP 100F

台北植物園,2015年9月。Rollei RPX 400(裁切為16:9比例)


(編輯中)

幽暗的微光中,銀鹽依然閃耀

西陣織表演秀。2001年,京都。
35mm f/2.0,光圈開放、Fuji RDP III
2006年,我賣掉了手中最後一批LEICA。當時我想:攝影的發展走向數位這條路,或許不會再回頭了。全面數位化,有幾個特點是很吸引人的:

1. 能針對單張照片變更設定:包括ISO感度、色溫、甚至黑白彩色都可以任意切換。這對一捲36張135格式底片拍了一個月拍不完的我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我極少在風和日麗時拍照。拍攝題材多半都處於光線微弱,變化劇烈的環境中,即使用上高速鏡頭、ISO 400黑白底片,仍然倍感吃力;當你使用彩色軟片時,遇上色溫變化劇烈的場景,更讓人感到頭痛。

2001年到京都旅遊,參觀西陣織秀。衣飾雖然華麗非凡,但現場的燈光昏黃。ISO 100度的底片全開光圈也只能1/15秒,已是我的手持極限,當年M6 TTL可沒防手振技術,也不可能為這幾格底片增感,頗傷腦筋。

2. 即時顯像:當你按下快門,傳統底片受光形成潛影,必須在特定的化學過程中才能顯像,再透過放相取得一張肉眼可見的「照片」;數位攝影同樣是在數位感應器上紀錄肉眼無法辨識的數位訊號(無論是原始檔案或演算壓縮過的JPEG檔案都一樣),直到應用軟體讀取檔案資訊時,才會逐一對應到顯示器的像素上,形成畫面。

兩者的差別是處理速度。數位攝影可以做到「即時顯像」,這是傳統銀鹽底片難以企及的。過去攝影玩家自豪的攝影技術「搖黑卡」,如今只要一鍵HDR就能完成(雖然效果有時並不怎麼令人滿意);以往依賴各種濾鏡才能達到的效果,現在也通通內建在選單中,想要就自己挑一個。

3. 即時傳輸:網路時代,社群分享概念當道。如果你願意,數位圖檔可以瞬間傳播到全世界任一角落(或不小心......糟糕的是,你想收回來也沒辦法)。數位影像雖然經過放大縮小、編碼壓縮、甚至任意修改,但複製、傳輸時不會損失資訊。

底片經過掃描、拉正裁切、調整影像、存成破壞壓縮檔案,上傳....很難說它保留了多少原味。
2001年,京都。35mm f/2.0,光圈開放,1/8。
Fuji RDP III

4. 潮流:大家的攝影作品都數位化、雲端化、甚至臉書化了,你還抱著底片不放?最安全的路就是跟著眾人一起走。你必須要深刻思考,才能堅持信念。跟隨主流或許是正確的,但原來的老東西就是錯的嗎?很多時候,你無法用二分法來判斷對與錯。

RPX 400前身就是Agfa APX 400
銀鹽世代就像老兵,飽經歲月洗禮,雖然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或者說......銀鹽逐漸成為一條略顯幽暗,但遠處閃著微光的林中小徑。

2015年之前,數位攝影市場的現象之一是:主流市場數位感應器片幅仍然停留在「全片幅」(Full frame size)。短期內看不出中、大片幅數位感應器平民化的可能。硬體成本過高,甚至連專業人士都覺得難以承擔,一般消費者根本無福消受。客層無法擴充,就更難普及。

相反地,這幾年下來,有的廠商彼此結盟,推出Micro Four Thirds的無反(Mirrorless)系統,走相反的藍海之路,追求輕薄短小的平價市場。如果現在(2015年)可以將135片幅數位機視為「高階市場」,那麼APS-C、M43等小片幅機,就是當前的普羅大眾主流。

和傳統底片時代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數位機的現況為中大型片幅的傳統銀鹽市場「創造了一個空間」。也就是說,135底片市場幾乎可以完全被數位取代,但中大型片幅卻仍有生存的理由。

如果底片製造商沒有放棄中大型片幅產品的話。

全新生產的RPX 400。可以放心地使用到2019年!

知名兩大廠Kodak、富士逐年停產各類型軟片,未來可能只有少數幾種暢銷型號可以選擇;至於歐洲廠商不是接連倒閉遭併購,就是互相結盟,分享資源,緊密合作。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2015年,某個晴空高照的仲夏日午後,偶遇多年未見的朋友。這個事件,或多或少是我決定重返銀鹽底片陣營的契機。

閒聊之中,得知傳統底片的生態,雖然絕對不是欣欣向榮,但絕對沒有死滅。

Agfa倒閉停產這件事頗讓我震驚,因為它我過去最習慣使用的底片之一。所幸天無絕人之路,Rollei歐洲廠繼承了Agfa APX的配方,未來將會持續生產,感度有多種選擇,型號改為Rollei RPX。

Kodak與富士的當家產品像是TMAX、PORTRA,現在也還能買到,但我並不確定原廠有持續生產的意願。不過只要還有Tri-X 400,我想很多老玩家就會堅持繼續拍下去吧!英國ILFORD仍然一枝獨秀,似乎頗為穩定。至於其他小廠呢?在世界性掮客的仲介下,小廠也可能會有令人驚喜的產品。這一點就有待玩家慢慢挖掘了。

有趣的是,拍立得攝影市場頗為活躍,一些創作者、青少年次文化注入了不少新生活力。曾在某篇報導中讀到ILFORD在2014年進行了一項跨國調查,發現,當今仍然使用底片的玩家,其中有30%年齡低於35歲,許多人是從數位「走向」銀鹽底片的攝影型態,這和我數年前的想法,正好完全相反。

他們開始接觸底片的緣由,多半是從親友長輩手中(或網拍)得到一部傳統底片相機,從而產生好奇心與興趣,開始使用底片來拍照。有了經驗就能和數位攝影比較,而且這些年輕人認為,使用底片的攝影模式「可以讓你慢下來思考」,「比較有趣」。

重點並不在於「年輕人意外得到一台傳統底片相機」,而在於他們接觸到銀鹽底片後,如何體驗其中的奧妙之處,並且維持好奇心與童趣。

這一點,就要看這群年輕人自己的耐心了。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No.002:FUJIFILM GF670 Professiona:遠渡來台的蛇腹折疊機


說來心酸,這台罕見的「新」中片幅傳統底片機,是幾經波折,最後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嬌客。若不是因為某種機緣,它很可能仍留在日本當地某位喜愛銀鹽的玩家手中。

2009年,日本富士公司無畏數位潮流強大衝擊,逆勢推出GF670 Professional。外觀極盡復古能事,然而懷舊仍然不敵數位當道的現實,僅僅五年,到了2014年就宣布停產;後繼廣角機種GF670W Professional,售價更是爆貴到絕大多數玩家都會變得理性冷靜,從銷量可想而知,相繼停產絕版的日子也不遠了。

有經驗的買家會等到最後五分鐘才出手。
FUJI GF670的特色是折疊蛇腹120相機、可切換6x6、6x7片幅、電子快門、光圈優先模式自動測光。除了鏡頭鍍膜配方與商標之外,GF670外觀與功能則與同時推出的福倫達(Voigtländer) Bessa III完全相同,你只需要選擇自己偏愛的品牌即可。

由於經營策略使然,富士台灣總代理完全不考慮進口GF670,在台灣你只能買到Voigtländer Bessa III的代理商貨。但是Bessa III定價偏高,讓人打退堂鼓,傳統底片走高價位並非不可,只是更加限縮消費者的族群,口袋不夠深的玩家只能望之興嘆。

剩下的路不多,比較可行的就是到中古二手市場中去尋寶了。然而,GF670本來就少見,擁躉者惜售,想要用便宜價格入手,難度很高。2015年的中古市場,開價基本都在新台幣45000元左右,品相較好的物件,更在50000元以上。


這裡能清楚查詢到下標物件的進行狀態。
代理人跨海下標

我嘗試在國內的網拍賣場尋找一台「價格可負擔的GF670」,可惜的是,這種東西「並不存在」。簡單地說,就是買不起台灣中古市場的物件。

賣場鮮有競爭者,賣家開價過高不願降價是一大主因。但就跟房市一樣,寧願放著不賣,也是他個人的自由。

無奈之餘,逛網頁時突然間閃過一個念頭,我開始找尋「代標、代購業者」的相關情報。

所謂的「代標」,就是媒合海外網拍賣場賣家與消費者本人之間的仲介。過去此類業者良莠不齊,斡旋效率差、仲介費用高、運送風險等等,代標或代購業者給我的印象一直很糟。但是這幾年下來,代標業者似乎進化了。拜網路科技之賜,現在的代標業者可以把海外網拍賣場整合在自家網頁當中,提供直覺化的下標代理工具,單一手續費率,結標後續的繁雜作業,包括金流與物流,都比想像中要順暢。

從京都到神奈川,再飛回台灣。
更重要的是整個標購過程的透明化。在整個堪稱漫長的標購過程中,出價狀況、何時結標、競標對手的投標細節、都一覽無遺;買家要支付多少費用,也可自行在網頁上快速試算,得標後貨物處理狀況、運送作業也可以在網頁上察看進度,這點頗令人安心。

某些網拍賣場情況特殊,很多賣家因為種種原因(擔心語言障礙或交易糾紛)不願與海外顧客交易,身在台灣的買家也無緣買到好東西,知名的日本雅虎拍賣(ヤフオク!)上許多賣場都是如此。使用代標雖然有一些值得思考的灰色地帶,但卻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便法門。

找到一家技術口碑都不錯的代標業者,加入會員後便開始上路尋寶。或許正是機緣巧合,就在我註冊的同一天,在日本雅虎拍賣發現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GF670賣場正在進行中!

連包裝紙盒都是全新模樣
仔細觀察研究後,我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物件,決定下標。

跨海下標買貴重物品,風險很高,心中自然忐忑不安,而且這物件有其他覬覦的競標者。

成交前競標價不斷飆漲,成交前一分鐘競爭對手反應不及(很可能是另一個跨海搶標的代理),最後我標到了一台近全新、配件滿載的GF670!

第一次跨海下標就上手,這顯示這幾年代標業者的深耕,的確有其成功之處。

結標後,按照賣家規定付款(當然要委託代理進行)、付款當天賣家出貨、日本當地收件、拆封處理掉航空法違禁品、空運來台、通知台灣買家自取(也可選擇再由代標業者倉庫寄送至買家手中)。整套流程透明化,可以在網路上察看進度。從付款到收件,僅僅花了四天!

另外買了Artisan & Artist RED Label帆布背帶來搭配GF670
親自到代標業者倉庫領回一個大紙箱。現場打開檢視,內容物共計下列洋洋灑灑十餘種:

1. FUJI GF670 包裝盒。內有相機本體、原廠背帶、使用說明書。機身內已另外裝了新電池。題外話:事實上,現在鋰電池空運限制非常嚴格,新法規定空運3C電子商品中,同一包裹內僅能裝載一顆電池,多餘的電池不得上機。
蓋板上銀色飾條是開關所在。
2. 原廠專屬遮光罩。
3. Kenko Zeta UV保護鏡(40.5mm)。
4. Kenko ND4、ND8減光鏡各一。
5. 原廠GF670專用背帶,皮革製品,和包裝盒中附贈的不同。
6. Kenko 保護鏡收納包,可收納最多三片濾鏡。
7. Velbon Cube 迷你三腳架。
8. 手動快門線。
9. 120片幅底片,包括Fuji RVP 100 x2、Kodak Portra 160 x4,共計6捲。
10. 原廠保養維修報告書。

開箱過程省略,直接看主角登場吧!基本上,GF670和BESSA III兩者的外觀都承襲經典古董機Voigtländer BESSA II,是擁有蛇腹的折疊機。

第一眼印象看起來十分輕便,實際也是如此:機身板金厚度極薄,用指節敲起來噹噹作響(!),全機重量僅有1 Kg,機身包覆著止滑效果超強的橡膠,握持感十分奇特。

按下前方蓋板銀色飾條,就能打開蛇腹折疊機構,翻開近90度,聽到卡榫發出「卡答」一聲,表示鏡頭已經到達定位,測光功能隨之開啟,可以開始準備拍照了。

一拉開蛇腹,體積變大,拿在手上「被注目度」瞬間破表。假文青必備機啊!

蛇腹折疊機的設計有其輕便性,但也有不少問題:隨著年歲,蛇腹可能出現裂痕導致漏光;不耐碰撞、更怕水。所以出機時要注意天候,雨天就要特別小心了。

觀景窗與連動測距器

撇開蛇腹折疊機構不談,它使用連動測距(Rangefinder)機構來測距。這對慣用Leica M系統的我來說好像遇見多年不見的老友,觀景窗相當明亮,疊影對焦區雖然不算大,但對焦沒有困難。

唯一令人擔心的是它的基線長度(base length)只有37 mm,搭配觀景窗0.7倍放大倍率,有效基線長度(effective base length)只有25.9 mm;用135系統的Leica M6來比較,基線長度是69.25 mm,搭配0.72倍率觀景窗,有效基線長度是49.86 mm。

GF670的連動測距觀景器,框線會隨著片幅變動,選擇6x6時,取景框線就是正方形!
有效基線長度越長,對焦精確度就越高。135片幅的底片放相時因為需要更高的放大倍率,所以需要更長的有效基線。

片幅尺寸要打開機背在內部選擇。
GF670是120片幅機,底片放相尺寸倍數不高的話,問題或許不大,但是近距離攝影明顯不是強項。事實上所有連動測距相機在近距離攝影時都有相同的煩惱,所以習慣從觀景窗「所見即所得」的玩家要先有心理準備。

打開機背蓋,可以選擇使用6x7或6x6的片幅,相當有趣。不過必須要在裝底片前就先決定,因為一裝上底片,蓋上機背就沒得挑了。還沒收集到經典TLR或者哈蘇之前,可以先用這台拍正方形構圖的6x6格式嘗鮮。

機背選擇完畢,觀景窗內的框線會隨之變更,而非一起提供兩種框線,看起來十分清爽,也不會弄錯。

上片方式和一般120底片機型沒有太大的不同。唯一要注意的地方是底片導紙上印刷的「起始箭頭標記」,要對準特定的底片片幅標記。

電子控制功能全部設計在左方轉盤上,一目了然。

過片轉盤阻尼明確,手感極佳。
方便的AE功能,但要記得檢查電力......

GF670外觀復古,但搭載一顆CR2鋰電池,除了供應測光表電力之外,也使用電子控制鏡間快門。這意味著沒電的話......就GG了。出門前最好先檢查電力是否足夠。

好在它使用的鋰電池不難買到,比起一些七零年代的古董機使用的水銀電池早已停產要好多了。

機身左側的旋鈕上可以手動調整快門速度、ISO值、以及曝光補償,功能不多,但是提供了光圈優先AE模式,非常好用。

GF670是連動測距相機。沒有反光板,鏡間快門非常安靜,電子控制快門甚至比機械式鏡間快門更安靜,聽起來很像是手錶秒針發出的「滴答」聲,第一次按下快門釋放鈕,你甚至會懷疑快門是不是故障了!

另一側的過片機構,為了徹底繼承BESSA II的風格,因此捨棄了快門撥桿,而使用轉盤來過片,轉動手感非常順暢,完全不費力,使用上並沒有太大困難。

鏡頭與光學表現

從官方公開的型錄內容中可以看出,GF670的EBC FUJINON 80mm f/3.5是一款採用「高斯結構」(Gauss-type)設計的鏡頭,基本上和大名鼎鼎的Planar古典式版本非常接近。優點是結構簡單,對稱式的設計可以抵銷部分像差,銳利度高,反差對比良好,原本容易產生耀光的老毛病,透過富士自家的EBC鍍膜得到大幅改善,用在折疊機設計上十分輕便。

高斯結構對稱設計能抵銷部分像差。
同款的Voigtländer Bessa III鏡頭改稱Heliar,結構相同,聽聞兩者只有光學鍍膜配方不一樣。不過大概只有兩台都曾經接觸過的的玩家才分辨得出來吧!

拍完照收折蛇腹時,記得要先把鏡頭焦距推到無限遠處才能收合,硬要蓋上不但會卡住,還可能會損傷機構,要注意。

蛇腹折疊複雜,支撐機構也不是非常紮實,開合時總是小心翼翼。

折疊機構攜帶很方便,塞進包包的角落就能帶走。但是如果你想裝遮光罩就略嫌麻煩。因為裝著遮光罩時,蛇腹無法收合。更麻煩的是,你必須要先買原廠專屬遮光罩,才能安裝濾鏡!

2015年7月購買,等於還有10個月日本原廠保固....
安裝濾鏡的方式是先將專用遮光罩內的金屬環拆下,裝進40.5mm的濾鏡(UV保護鏡、減光鏡、或者黑白攝影用濾鏡),再鎖上金屬環,然後你才能裝上「連同濾鏡一體的」遮光罩。

另外,由於GF670並非TTL測光(測光感應區在測距觀景器旁),所以當你安裝有減光效果的濾鏡(如黑白底片用濾鏡)時,要記得調整曝光補償。好在GF670有EV補償調整,只要別忘記,問題就不大。

2009年GF670剛上市時只有黑色機種,接著又推出了銀色機與廣角版本,我手上這台,推斷應該是早期機型,至少應該有點年歲。檢視包裝盒中的保證書時卻嚇了一跳,因為上面寫著:

購買日期:2015年7月

富士原廠維修報告,2015年8月保養
這不是......上個月才買的新機嘛!賣家似乎是購入後沒多久就決定脫手售出了。除了底部有幾道細微刮痕之外,整體看起來宛如全新品。

問題出在哪?賣家似乎對連動測距對焦不是非常適應,抱怨對焦不易,甚至把相機送回富士原廠維修中心去維修,富士原廠也照單全收,順便做了全機保養。為取信買家,賣家順便附上了維修單。

一般人或許對這種維修保養過的機器退避三舍,但是這台GF670遠渡來台,在台灣恐怕很難找到能維修的師傅,能先在日本原廠保養過之後,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賣家好心贈送了6捲120底片,過貨運海關時,可想而知被照了不少高強度的X光,是否會造成白翳?只有試拍沖洗出來才能見分曉了。



FUJIFILM GF670 試拍分享(陸續更新)